天津大学仁爱学院2019-2020学年
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2019-2020学年学院艺术教育教学工作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目标,把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美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学院党政的领导和关心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工作,把艺术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的实践,学院搭建了以教学、实践、竞赛、艺术展演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工作平台,同时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文化辐射作用,通过多渠道艺术教育形式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着力创建具学院特色的学生艺术教育新模式,逐步推动形成全方位、多途径的艺术教育工作体系,有力推动艺术素质教育在校园里蓬勃开展。
一、艺术教育管理和艺术类课程建设
学院党政领导始终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按照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对艺术教育的谋划和领导,确定由学院分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主管艺术教育工作的实施和开展。日常艺术教育和实践活动由教务处、艺术专业系级单位、学工部、团委和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负责组织实施。根据艺术教育教学培养方案由教务处和艺术专业系级单位分别对公共艺术课程和艺术专业类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及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工作。学工部、团委负责校园艺术文化活动实施开展、文艺社团、文艺活动管理。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致力于对学生的艺术活动创作、艺术修养和指导学生艺术团活动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学院各级领导十分关心艺术教育工作,与学生共同出席校园艺术文化活动,为艺术教育工作提供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此外学院根据艺术教育教学和开展课外艺术活动的需要安排艺术教育指导教师、艺术教育经费、艺术教育固定活动场地,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院积极研究与完善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形式,艺术教育活动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保证艺术教育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学院围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高度重视艺术类专业建设,不断创新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认真遵循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切实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深入实施普通高校艺术相关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专业认证标准为目标,推动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和动画三个专业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促进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大力开展课程思政,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不断完善和创新艺术类专业人才评价标准。2019-2020学年三个专业开设课程210门次,共计12880学时。产品设计专业开设60门次,4160学时;环境设计专业开设41门次,2753学时;动画专业开设109门次,5968学时。三个专业共计56名教师,其中自有专职教师28名,专任教师28名。
开展多元丰富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切实把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在教学计划之中,将学生的美育和艺术教育贯穿在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以面授、慕课等形式设置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明确规定学生毕业时所需取得相应学分。2019-2020学年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艺术类公共选修课74门次,其中11门面授课程,63门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涵盖音乐精品赏析、钢琴基础教程、礼仪与社交、中华诗词之美、影视赏析、中华民族精神、美术鉴赏、女子礼仪、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与设计、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走进戏剧艺术、中国古典诗词等艺术类课程,共计13180人次选课。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与拓展,进一步丰富了学生选择的空间,形成了艺术学科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的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接受艺术的熏陶,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文化素质和审美意识。
二、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构建校园美育育人载体
艺术教育是学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学院高度注重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深化学院“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以思想领航、榜样引领、明德修身、励志熏陶四位一体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丰富美育育人载体,注入内核精神文化育人成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营造和文化浸润,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并重,以“同频共振”行动构建爱国主义教育校园文化育人共同体。充分发挥校园艺术文化在育人体系中的思想引领作用,推动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学工部、团委把校园艺术文化活动载体设计与时代精神、思想引领紧密结合,积极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艺术文化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工作模式,开展集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艺术文化活动:“战“疫”有皇冠428428娱乐娱城,风雨同心”主题艺术作品创作、“以艺战疫,皇冠428428娱乐娱城在行动”朗诵、“笺寄思念,情满中秋”主题书信征集、主题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传统文化进校园讲座、仁爱校苑大讲堂、学生书画艺术作品展、公益广告设计大赛、“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环保公益文化创作、“青春引路人”系列活动、校园辩论赛、“国韵流芳”文化展示、学生科技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同时利用“第二课堂”,将“四史”教育与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相衔接,融入长态化开展的“小皇冠428428娱乐娱城融入大皇冠428428娱乐娱城
青春献给祖国”“青春告白祖国”“奋斗的皇冠428428娱乐娱城 最美的国”三大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开展以学习“四史”为主题的文化作品征集展示、知识竞赛、朗诵等活动。各系级单位也积极举办富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并发挥各系专业优势,鼓励支持学生原创主题突出、易于传播的优秀网络艺术文化作品。将美育育人、文化育人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进一步提升了校园艺术文化育人氛围,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为满足学生对艺术活动多样化的兴趣需求,学院不断搭建平台创建条件,对学生艺术文化类社团的培育和发展给予鼓励和支持,配备指教教师开展社团艺术文化活动,信仰山戏剧社、戏曲社、净涂工坊、书法社、读书会、铜敲工作室、摄影社、手工社、沙画社、校园相声社、北洋之翼、吉他社、创意文化社、魔术社等学生艺术文化类社团进一步推进团队艺术文化建设,以丰富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百花齐放的校园艺术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有力促进了学生提升自身艺术修养。
三、 持续推进学生艺术团建设,提升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水平
学院在开设艺术类课程的同时,持续推进大学生艺术团建设。艺术教育中心、学生艺术团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艺术活动创建特色、教学形成特点、学生具有特长”展开一系列的艺术教育活动课程和日常培训,以开展高雅化、创造性的艺术教育活动为抓手,通过打造品牌化学生艺术团带动一系列艺术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深化提升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水平,扎实推进了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载体和平台建设。学工部、团委和艺术教育中心以开展高校美育互学互看工作为契机持续推进学院学生艺术团建设,今年对艺术团排练场地、设备等方面上进一步给予支持,保障学生的艺术培训和练习需求。艺术教育中心指导教师在承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同时,也承担着学生艺术团的培训和指导,并带领艺术团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艺术活动演出和比赛,辅导学生进行艺术活动排练、策划、导演、演出等艺术实践。
艺术教育中心、大学生艺术团通过开展系列艺术活动推进美育育人工作,鼓励非艺术专业学生参加合唱、器乐、舞蹈、校园短剧等艺术活动项目,带动校园艺术文化的传播。学生艺术团现有成员持续扩充,华声合唱团、华乐乐团、华彩舞团、华语剧团四大直属团队和声乐教学部、歌曲创作部、指挥训练部、阿卡贝拉人声合唱队、管乐部、弦乐部、民乐部、电声部、民族舞队、剧本创作部等小型艺术团队分别结合学生不同特点、特长和兴趣爱好开展了分类分级培训和艺术展示活动。同时今年艺术团深化推进“互联网+艺术活动”工作模式,让学生在参加线上线下艺术活动培训和实践中接受艺术的熏陶。学院致力于为学生搭建提升和展示才艺的广阔舞台,艺术文化活动指导教师指导编排节目、遴选作品、选送学生参加市级艺术文化比赛展示活动,2020年在天津市文艺展演中校园短剧集体项目《另一片天空》荣获一等奖;《梦想》与《寄予蓝天》荣获二等奖;小合唱集体项目《听那片海》荣获三等奖;校园时尚舞蹈集体项目《Pure
Water》、《说好不哭》荣获三等奖;朗诵集体项目《旗帜》、《纪念碑》荣获三等奖。
艺术团定期举办校园品牌艺术活动演出,丰富校园艺术文化舞台。本年学年度先后举办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校园短剧话剧专场、线上《平凡天使》、《命运共同体》、《皇冠428428娱乐娱城》手语舞;线上剧本朗读、配音《逆行》、《在一起》、《让爱回家》等艺术活动;线上“唱响青年,筑梦中国”歌手大赛;与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合作推出线上毕业剧《天使之爱》;举办了“美育实践,以艺战疫”线下话剧小专场;新生萌芽声乐课、民族舞、校园时尚舞基础培训等一系列艺术活动演出和培训。这些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校园艺术文化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不仅展现了艺术教育活动的成果,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2019—2020学年,学院按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持续推进和完善学院美育教育工作,艺术教育工作有序开展,教务处、各系、学工部、团委、艺术教育中心协同育人,推动形成了课内艺术实践教学与学校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相衔接的美育教学和培养模式。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在艺术普及教育中不断扩大影响,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加强创新,通过多种渠道多途径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学院将深化整合校系各方资源,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美育教育工作体制,加大对艺术教育工作投入,不断丰富拓展艺术教育形式和载体,为学生搭建高水平艺术活动交流和展示平台,带动校园艺术活动的蓬勃开展,使学生在接受艺术文化教育和熏陶中成长成才,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